2025年刚过半年,银行股市场气氛就开始热闹,光大银行、南京银行、华夏银行、苏州银行等多家上市银行密集发布增持消息,连管理层都自掏腰包“站台”,这架势确实少见。银行自己投资自己,背后到底是啥信号呢? 简单来看,这轮银行股的热度,核心是底气足。42家A股上市银行半年时间就收进大约2.92万亿营收,净利润高达1.1万亿元,超过六成银行还实现了营收和利润的“双增长”。和以往比,大家明白了,银行现在是真“吸金”,而且有望一直火下去。 更有意思的是,这次增持不仅有大股东压阵,连高管团队和主力业务团体都跟进。例如光大银行的控股股东4月8日就官宣增持计划,截止9月11日已买进近1,400万股,花了五千多万元,南京银行的大股东紫金集团及下属也豪气追加了几千万股。华夏银行和苏州银行更热闹,董事长、监事长、行长、副行长,甚至行长助理,全员上阵,自己买自家股票,光华夏银行高管增持金额就超过3,000万元。网友调侃,不就是银行高管组团买菜,怕大家没信心呗! 有钱就能任性?其实不是。这波银行高层动真格,既是看好行业前景,也是认可行情低估,真金白银入场,对外释放出一个稳字当头的积极姿态。毕竟,宏观经济有所回暖,银行基本盘稳健,资产质量也在持续改善。投资者常常担心银行股估值洼地,“便宜没好货”,但管理层都入场了,相当于直接拍着胸脯给大家打气。 值得注意的是,银行分红机制也在升级。工商银行都快成“红包就发”典型,光2025年上半年分红超过500亿,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等大行也纷纷加入,中小银行也不甘落后。分红多了,长期看可是银行股的“护身符”。 当然,这波行情也不是一路高歌。个别主力银行股,比如农业银行,年内涨幅超40%,还曾在9月突破自家历史新高,市值首次跃居同板块第一。可到了7月中旬,随着“分红就走”的交易风格凸显,银行股涨多了也出现震荡调整,不少资金套现跑路,这才是真市场。 拉长视野看,银行行业老路已经过时,规模扩张的红利逐渐见顶,现在要讲配比结构和精细化运营。长期来看,资本效率提高,客户细分,非息收入增加,不再靠单一利差,才是银行的出路。行业分析师也认为,这样的银行股具备韧性,既能守,也能弹,长线资金和稳健投资者配置时还得留一份。 关于银行股增持和估值修复现象,你怎么看?评论区聊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