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风起云涌。在这片全球最繁忙、也最敏感的空域,一场看不见的较量日夜上演。这不是你追我赶的老戏码,而是关于——谁来定规矩。 挑战,像海面下的暗流一样汹涌。你得面对那些常年在你家门口盘旋的侦察机,它们就像不知疲倦的苍蝇,嗡嗡作响。可别以为它们只是来拍几张模糊照片的。这些“不速之客”,真正的任务是系统性地搜集情报:你的雷达信号长啥样,通讯频率是多少,防空体系反应有多快……每一次抵近,都是一次试探,一次剥离你防御体系外壳的尝试。 这场较量,也是技术的高原战争。现代侦察机本身就是一座飞行的信息堡垒,能听能看,更能放干扰。它们试图用强大的电子对抗能力把自己变成空中的隐形幽灵,让你抓不住,摸不着。更考验人的,是意志和耐力。对方往往打着所谓“航行自由”的旗号,在规则的边缘反复横跳,就是要看你有没有那个定力,有没有那个决心,也有没有那个持久力。 光靠一两架战斗机冲上去吼两嗓子,显然解决不了问题。面对这样复杂而持久的挑战,我们需要的是一个能应对多重任务的“工具箱”,一个能够融入整个“体系”的节点。这,就是歼16登场的意义。 说起歼16,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它的“炸弹卡车”绰号,块头大,超过12吨的载弹量,让它在对地对海攻击任务中是个不折不扣的重炮手。但这只是它的一面。在东海的这场博弈中,它展现出了完全不同的另一面:一个硬朗的“空中片儿警”,还是带着全套信息装备的那种。 它首先是个能跑马拉松的“空中警察”。得益于优秀的气动设计和那两台推力澎湃的国产涡扇-10B“太行”发动机,歼16挂上六枚空空导弹和几个副油箱,能在天上待的时间,远超大多数对手。这就把短跑变成了马拉松,而且赛道由我们划定。 从厦门外海到冲绳附近,它可以全程“陪护”,慢慢耗,耗到对方油箱见底,灰溜溜地掉头。这份耐力,从根本上改变了消耗战的态势。跑下去,急的是谁,不言自明。 但光有耐力还不够。当需要划定红线、亮明态度时,歼16就从“警察”变成了贴身上前的“门神”。它的拦截艺术,不是飙高玩速度,而是步步紧逼,充满压迫感。 当外军侦察机刚刚触碰到我们的防空识别区边缘,歼16的飞行员往往会选择一个绝佳的战术位置——利用头顶那颗巨大的恒星,玩点小战术。驾驶战机迅速爬升,将庞大的机身像盾牌一样挡在太阳和对方座舱之间,制造强烈的眩光,玩一把“阳光压制”。试想一下,在万米高空,座舱里突然白茫茫一片,仪表盘都看不清,这种突如其来的“致盲”攻击,足以让任何老练的飞行员也心里咯噔一下。 这仅仅是开胃菜。真正的压迫感,来自于极限的距离控制。你可能听过那句在公开无线电里流传的话:“上去拦它卡位。”这就是这种压迫感的具象化。歼16会以一个精准的侧滚,把宽阔的机腹亮给对方,像一堵墙,生生挡在对手前面。 两架高速飞行的飞机,水平距离被压缩到不足6米。不足6米!这是一个你在地面上走路都嫌近的距离,何况是两架几百公里时速的飞机!这不是为了制造碰撞,而是一种清晰、无声且不容置疑的信号:此路不通。这种近乎“空中拼刺刀”的动作,传递的信号远比任何无线电喊话都强烈,它考验的不仅是飞机的机动性能,更是飞行员的胆识、技艺和那股子钢铁般的意志。 如果说物理上的逼近是第一层警告,那么武器系统的激活,就是最后的通牒。当飞行员下达“红外弹加外逼”的指令时,意味着翼下那枚“霹雳-10”格斗导弹,这时候可能已经悄悄“睁眼”了。 这款导弹的导引头不再是老式导弹只看尾巴冒烟,它连机身跟空气摩擦产生的热量都能捕捉。配合大离轴角发射能力,几乎做到了“看到即锁定、锁定即摧毁”。这枚导弹导引头的激活,会在对方座舱里拉响刺耳的警报——不是误报,是死亡预告。你的任何机动和干扰弹,这时候可能都只是徒劳。据说去年一年,光是美军侦察机在东海被火控雷达锁定的记录就有十几次,大半的“功劳”,都记在了歼16头上。 但现代对抗,眼睛看得见摸得着只是表象。真正的较量,在看不见的电磁波里。在这个领域,歼16同样是位高明的“猎手”。它挂载的K/RKL-700A电子战吊舱,才是它真正的杀手锏。对方雷达刚一开机想探探虚实,这吊舱立刻就捕捉到了,瞬间放出高强度定向干扰。对方屏幕瞬间变“雪花”,啥都看不见。 更狠的是,这种强电磁压制能直接“烧穿”对方脆弱的数据链,让他们的机载设备集体失灵,变哑巴变聋子。 去年那次大家都知道的,一架美军EP-3E电子侦察机,本来想来偷听点啥,结果被迎面而来的歼16一道强电磁脉冲糊脸。一道电磁脉冲过后,这架号称先进的侦察机,十几台电子设备瞬间罢工,通讯全断。那架先进飞机瞬间成了海上“孤魂野鬼”,硬是漂了数百公里才勉强恢复点功能。 这种打蛇打七寸、直击要害的手段,比任何导弹都让搞情报的害怕。因为这直接废了他们的“武功”,任务彻底砸锅。 天上飞机的本事,说到底,是地上造飞机的人给的胆气。前线飞行员敢于在极限距离上“卡位”,面对消耗战时腰板够硬,这份底气,不在天上,而在沈阳飞机公司的生产车间里。 都说西方国家飞机生产线因为等零件老停摆,那看看我们沈飞的生产车间吧。那是另一种景象。那里的“脉动式”生产线,就像一条高效运转的河流,每个环节丝滑衔接,不知疲倦。 机器手臂拿着激光校准仪,一扫就是零点几毫米的精度,确保了战机的卓越制造工艺。最要命的,是这飞机从里到外,核心的东西都是自己的。从让它能飞得远的“太行”发动机,到能看清一切的相控阵雷达,甚至机身上那颗小小的特种钢铆钉——全是国产,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种完整的产业链闭环,带来的是无与伦比的生产效率和战略自主。美国F-15EX因为等雷达等发动机,一个月磕磕绊绊造两三架,我们这儿,歼16下线的速度能把他们甩出好几条街。这不夸张,有美军分析师就酸溜溜地说:“他们丢一架,工厂里很快就能补上三架。我们丢一架,国会跟承包商能为这事儿吵半年。” 这种碾压式的产能,意味着我们不仅造得出,更“玩得起”。不怕跟你拼消耗,不怕打持久战。这份底气,直接给了前线飞行员更大的战术空间和更足的腰杆,也让任何试图通过消耗战拖垮我们的对手,都必须掂量掂量自己的家底。 所以,下次再听到那句“上去拦它卡位”,别只觉得是飞行员胆子大。它背后,是一整套精密的战术设计,是领先的科技能力,是国家磅礴的工业硬实力,三者合一。它是实验室里无数个不眠夜的智慧,是车间里每一个工人、工程师的汗水和坚持,更是飞行员在天上,用本事、用胆量,用一厘米一厘米的逼近,写下的规则。 歼16每一次在天上划出的航迹,每一次亮出机腹的动作,每一次电磁压制,都是在向世界宣告:东海的天空,中国说了算。这份安全,从来不是靠运气,而是靠我们自己,用一道道撕裂云层的双垂尾,用背后那条永不停歇的生产线,一寸一寸,硬生生挣回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