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广岛和长崎上空升起的蘑菇云还未消散,20万生命瞬间化为焦土。七十六年后的今天,当英国军事专家约翰·哈德森在《德国之音》抛出惊人论断——“若世界大战再起,日本首要攻击目标将是美国”——许多人猛然惊觉:那颗埋藏在太平洋底的仇恨种子,从未停止生长。 美日关系的“蜜月期”始终笼罩在原子弹的阴影下。广岛和平纪念馆的残骸无声诉说着伤痛,而日本右翼教科书持续将日本塑造为“战争受害者”,民间反美暗流始终涌动。 美军在日驻军超3万人,控制着47个重要军事据点。冲绳民众年复一年游行抗议基地噪音与安全事件,日本政府却每年向美国支付超20亿美元“保护费”。更讽刺的是,连首相专机起飞都需提前向驻日美军司令部报备——这种“半殖民地”状态让日本精英如鲠在喉。 美国对日本的技术绞索正越收越紧。当美国强令日本放弃国产第六代战机计划,转而采购美制F-35时;当日本半导体产业被美国制裁卡住脖子时,经济产业省的官员在闭门会议中摔了杯子:“这比《广场协议》更赤裸!” 日本表面顺从,却借“防御”之名加速研发高超音速导弹,射程直指关岛美军基地——这颗钉在日本咽喉的钉子。 走进横须贺海军基地,四艘挂着“直升机驱逐舰”铭牌的出云级战舰甲板明显加厚。这些被国际军事观察员称为“准航母”的巨舰,每艘可搭载18架F-35B隐形战机。 日本已拥有147架F-35,数量仅次于美国,另有400枚“战斧”巡航导弹躺在九州仓库。更隐蔽的是青森县六所村的核废料处理厂,专家估计其钚储量足够制造千枚核弹。 日本自卫队员额高达25.5万,台风灾害期间曾一下就集结数万人救灾。军事学者分析其战争潜力:“日本工厂早完成军工生产培训,战时500万大军可瞬间集结,三菱重工流水线72小时就能转产导弹。” 近年来日本更借《互惠准入协定》将自卫队部署到澳大利亚,与英国深化军事合作,悄然编织着脱离美国的战略网络。 1941年山本五十六策划珍珠港袭击前夜,这位哈佛毕业的海军大将曾在日记中写道:“唤醒沉睡巨虎的代价,或许是帝国的覆灭。”彼时为打破美国石油禁运,日本选择豪赌。 如今专家指出,若三战爆发,日本可能复刻“珍珠港模式”:先用网络战瘫痪美军指挥系统,再以高超音速导弹雨摧毁关岛基地,同时拉拢中俄分化美国同盟圈。 但现实骨感如铁壁。东京智库的兵棋推演显示:一旦开战,美军驻横田基地的F-22机群将在45分钟内瘫痪日本所有空军基地;更重要的是,日本90%的芯片和60%的粮食依赖美国供应链。 八十年前,当第一架零式战机俯冲珍珠港时,飞行员眼中燃烧着“大东亚共荣”的狂热;如今靖国神社的香火中,军国主义的灰烬仍在闪烁微光。值得世界警惕。 #亚太瞭望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