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架“枭龙”Block 3战斗机,总价不到10亿美元,这笔交易让乌兹别克斯坦空军告别苏联时代的老旧机群,却让俄罗斯痛失“后院”军火市场! 当社交媒体上流出乌兹别克斯坦飞行员在中国战机座舱内训练的视频时,中亚军事格局的天平已悄然倾斜。 这个曾被视为俄罗斯“传统势力范围”的国家,如今用真金白银投下关键一票:以单价不到6000万美元的价格,采购24架中巴联合研制的“枭龙”Block 3战斗机,合同总金额控制在10亿美元以内。 乌空军困境与采购决策 乌兹别克斯坦空军的现状堪称“捉襟见肘”:现役仅10余架米格-29和10余架苏-25勉强支撑战备,大量苏-27、苏-24因零件短缺和机体老化被封存。俄罗斯因乌克兰战场消耗,对中亚国家的维修支持大幅缩水,导致乌空军18架米格-29被迫拆解充当“器官捐献者”。 面对阿富汗边境的极端势力渗透和国土防空压力,乌兹别克斯坦曾考虑俄罗斯苏-30SM和法国“阵风”,但前者因单价超7000万美元和维护成本过高被搁置,后者2-3亿美元的单价更是远超该国20-30亿美元的年度军费上限。 “枭龙”Block 3的压倒性优势 这款四代半战机的技术参数直接戳中乌空军痛点:KLJ-7A有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达170公里,多目标跟踪能力媲美美国F-35的AN/APG-81雷达。 武器配置更让俄制装备相形见绌,PL-10E格斗导弹支持高离轴角攻击,与美制AIM-9X性能相当;PL-15E超视距导弹射程突破200公里,在印巴空战中曾多次击落法制“阵风”,被称作“阵风杀手”。 沙漠适应性成为关键加分项。 针对中亚高温沙尘环境优化的发动机和机体设计,使“枭龙”出勤率远超俄制战机。 而7个外挂点、3.6吨载弹量,兼具防空拦截与对地打击的多任务能力,完美匹配乌国“既要防空又要反恐”的需求。 地缘政治的无声转向 采购协议背后是乌兹别克斯坦持续20年的“去俄化”战略:1999年退出俄罗斯主导的集体安全条约组织,2022年公开支持乌克兰领土完整,都凸显其战略自主决心。 能源博弈加速了这一进程。 乌兹别克斯坦的天然气出口长期受俄管道制约,中吉乌铁路的推进将使其直通中国市场,摆脱俄罗斯掣肘。 美国曾通过“C5+1”机制拉拢乌国,甚至获得卡尔希·哈纳巴德军事基地使用权,但F-16出口限制和政治附加条件让合作止步不前。 相比之下,中国提供150亿美元基建投资,并通过上合组织构建中-巴-阿-塔反恐机制,以“不干涉内政”原则赢得信任。 难以拒绝的诱惑 “枭龙”的报价仅为法国“阵风”的1/3、俄制苏-30SM的80%。 中国承诺提供技术转让和本土组装选项,允许乌国防工业局在塔什干建立生产线。 乌总统视察国防工业局时,中国FM-90近防系统与KS-1C中程导弹已与国产装备同台亮相。 这些系统与“枭龙”共享数据链,形成“战机+防空”一体化作战体系,土库曼斯坦部署的同款FD-2000系统,已证实可拦截巡航导弹目标。 俄式装备为何被抛弃? 俄罗斯的困境在于产能与成本的双重失控:苏-30SM交付因乌克兰战事一再延迟,而维护费用比中国方案高出50%。 俄媒《自由新闻》曾抱怨:“中国战机正取代米格和苏霍伊! ”现实是,俄军工产能的60%被前线消耗,根本无力顾及中亚订单。 中国装备体系的中亚扩展 乌兹别克斯坦并非孤例。 土库曼斯坦部署FD-2000远程防空系统,塔吉克斯坦引进红旗-17AE防空导弹,形成覆盖远中近程的“中国盾牌”。 军贸格局的深层变革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对中亚军贸份额暴跌12%,而中国凭借灵活支付(资源抵偿、分期付款)和30%-40%的维护成本优势加速渗透。 美国《华尔街日报》指责中国“趁俄病抢市场”,却回避了关键事实:中亚国家主动选择摆脱“要么忍受俄制装备落后,要么接受西方政治绑架”的困境。 当哈萨克斯坦仍在俄中之间摇摆时,乌兹别克斯坦用10亿美元订单给出明确答案:要性价比,更要战略自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