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知道吗?欧盟内部市场本来该是全球最大的统一经济体,但专家说因为各种区域壁垒和监管碎片化,欧盟每年损失的潜在产出高达GDP的7%! 光银行业的监管壁垒就让企业融资成本上升了2800亿欧元。这数字大得让人头晕,简直比某些领导人的决策还让人摸不着头脑。 说起这个,不得不提德国和法国这对“老冤家”。 德国坚持工业优先,法国却力推农产品补贴,意大利在一旁喊着要放宽财政约束。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急得跳脚,呼吁大家放下分歧,结果呢? 政策清单成了一纸空文。 欧洲议会的最新《成员国协同指数》显示,27国在五大经济政策领域的分歧指数创下新高,甚至比2010年欧债危机时还高。 这哪是协同指数,分明是“分裂指数”吧? 政治碎片化让欧洲的决策效率低得可怜。 德国2025年提前举行了联邦选举,极右翼的德国选择党支持率飙到18%,创历史纪录。 法国更乱,一年内组了四个政府,总统马克龙和总理弗朗索瓦· bayrou 拼凑政府时,还得面对惊人的公共债务和主要反对党国民联盟的压力。 意大利也不省心,财政赤字高企,呼吁放松欧盟预算规则,结果被北欧国家坚决反对。 这局面,简直像一群人在厨房里抢着做饭,最后谁也没做成,还把厨房点了。 经济上,欧洲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欧盟委员会把2025年欧元区经济增长预期下调到0.7%,德国多家研究机构更悲观,下调到0.1%-0.2%。 德国作为欧盟经济引擎,从2023年起就连续衰退,2024年GDP收缩0.3%,2025年上半年又降0.2%。 制造业和出口疲软,美国加征关税卡住了德国汽车出口,宝马和大众的订单减少了15%以上。 ifo研究所预测,2025年德国增长率可能为零甚至负增长。 德国股市DAX指数上半年跌了8%,能源价格高企让企业成本上升,依赖进口能源的德国过去靠俄罗斯廉价天然气,现在转向挪威和美国液化天然气,价格翻倍,化工和钢铁行业开工率不到80%。德国经济部长在2025年4月的报告中说,美国关税和全球不确定性让德国经济“处于动荡水域”。 德国商会调查显示,2025年是连续第三年经济危机,企业信心指数跌到历史低点。 德国的衰退还波及欧盟供应链,许多小国企业靠德国订单过日子,现在订单少了,大家日子都不好过。 法国呢? 公共债务占GDP的114%,议会里左翼和极右翼联手反对马克龙的紧缩措施,比如提高退休年龄和削减福利,引发街头示威。 巴约鲁政府试图通过2026年预算案,结果被国民议会以364票反对票否决。 法国陷入政治瘫痪,马克龙得再找人组阁,但新总理上台后还得面对同样的问题。 CNN分析说,这场危机源于马克龙2024年解散议会的赌注失败,导致议会无多数党派,任何政策都难推进。 法国通胀率虽降到2%以下,但失业率徘徊在7.5%,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连续几个月低于50,显示收缩。 欧盟整体增长前景因法国不稳而黯淡。 能源危机更是雪上加霜。 由于被美国牵着鼻子走,欧盟援乌制俄,导致本可使用俄的廉价能源,却变成了要购买高价能源。 2025年冬季天然气储备仅补充至需求量的76%,液化天然气进口成本较俄管道输气高出40%,居民能源账单同比上涨57%。 德国工业电价突破0.38欧元/千瓦时,迫使12%制造业企业考虑产能转移。这能源政策,简直像在冬天里把暖气关了还问大家为啥冷。 外部压力也不小。 美国单边主义政策对欧洲经济形成压制,比如《通胀削减法案》直接导致欧洲企业失去补贴优势。 特朗普再上台后,手一挥,欧美关税协议直接翻脸,关税从平均1.47%跳升到15%,精准打击欧盟的汽车、农业、数字服务三大支柱产业。 大众集团、空客公司纷纷发声抗议,说得婉转些是“深感震惊”,直接点就是“被坑了”。 升级版《通胀削减法案》继续以新能源补贴把欧洲企业“吸走”,法国的电池工厂一夜之间被迁到德克萨斯,德国的风电项目找不到投资。 冯德莱恩嘴上说要“绿色转型”,可转起来的风车却在美国转。 军费问题上,美国不仅没减负,还要求欧盟多掏钱。 2025年欧盟军费同比增长13%,但采购合同一看,61%的装备还是美制的。 这就像是你自己出钱,却请了别人家的保安,连钥匙都给了人家。 欧盟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 匈牙利一票否决了半导体出口限制案,法国和德国又在新能源补贴上吵得不可开交。 所谓的“共同防务”,快速反应部队号称能调动5000人,实际能动的只有28%,这还不如一个中型国家的警卫队。 移民问题同样凸显治理困局。 2025年夏天,地中海移民危机再次升级,欧盟内部就难民配额分配分歧激烈。 东欧国家拒绝接受更多难民,南欧国家则抱怨孤立无援。 冯德莱恩提出的社会住房和劳务移民新政连续三次被成员国阻挠,政策长期搁浅。 欧盟委员会的“守约者”角色逐渐弱化,政策推动力明显不足。 欧洲央行前行长德拉吉近期发表公开演讲,直言“如果不彻底改革,欧盟只会在缓慢衰退中失去全球地位”。 社会层面上,欧洲民众对政治、选举的无奈感和幻灭感增强。 超过62%的企业和公众对欧盟整体治理能力信心不足。 法国碎片化趋势明显,去年6月份马克龙解散了国民会议,选举后政坛呈现左翼、中间和右翼三足鼎立。每个派系都有不同的优先事项和足够改变政策的选票,让法国变得很难控制。 英国工党仅凭34%的得票率就能获多数席位,根本体现不了多数民意,只会进一步增强民众对政治的厌恶和幻灭感。 欧洲议会选举成了“抗议投票”,民众借5年一次的选举发泄对本国执政党和政治人物的不满。 这样产生的欧洲议会,其民意的代表性和行使权力的合法性问题只会更加凸显。 深层次上来看,欧洲危机反映了精英和民众间的大鸿沟。 在地缘问题和全球性议题上,精英的决策往往忽视了民众的利益。 欧洲所谓的精英阶层,无论左右,在俄乌冲突、巴以冲突等地缘政治问题以及气候变化、价值观等问题上看法大体一致,遵守政治正确,趋同性明显,压制不同意见。 而普通民众的正当诉求和不同意见,轻则被忽视,重则遭压制。 比如,俄乌冲突带来的生活成本危机、难民问题、能源问题等,严重冲击欧洲中产及底层民众生活,但这被精英阶层视为理所当然,是必须付出的代价。2024年以来全欧范围内的农民抗议示威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 不只是农业,其他行业的抗议示威也此起彼伏。 极右翼势力趁机崛起。 在法国,极右翼国民联盟成为法国第一大政党;在德国,极右翼德国选择党很快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政治力量,成为仅次于基督教民主联盟的全德第二大党;在意大利,执政的极右翼政党意大利兄弟党在欧洲议会选举中再次获胜。 欧洲政治“游戏化”的发展趋势加快加强。 过去几十年来,不论是换党还是换人,都解决不了欧洲民众关心的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 民众对政治、选举的无奈感和幻灭感,对传统政党和政治人物的不信任感都在增强。 欧盟试图推进战略自主,包括能源上“Repower”(重新寻求能源)、军事上“Rearm”(重新武装)、经济上“Rebalance”(重新平衡)。 但内部利益博弈让这些计划进展缓慢。 欧盟防务一体化因内部利益博弈陷入“原地踏步”。 成员国更倾向于通过小型“意愿联盟”达成合作,欧盟机构的影响力被边缘化。冯德莱恩的“盟情咨文”因对以色列制裁措施引发内部矛盾纷争。 她与美国达成关税协议被批评对外交政策妥协。 法国政局动荡也加剧了不确定性,年内第三位总理辞职加剧社会分裂。 那么问题来了,欧盟每年因政策协调失败损失1.2万亿欧元,这笔钱如果省下来,能干多少事? 但现实是,德法意各谋私利,欧盟一体化受阻,这烂摊子到底该怎么收拾? #热问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