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在2023年初由华盛顿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发布的报告,通过24次兵棋推演,描绘了一幅令人不安的图景。 报告的核心是模拟一旦台海爆发冲突,美日将如何军事介入。 这些推演不仅仅是纸上谈兵,它们揭示了美军设想的一种作战模式:通过潜艇、轰炸机和战斗机,优先打击中国的海上力量,以阻止舰队靠近台湾岛。 更令人警惕的是,报告中提及,若冲突升级,美军的远程打击力量可能会瞄准中国大陆本土上支持作战行动的各类设施。 这种毫不掩饰的威胁,让“哪里最危险”以及“如何反击”成为摆在桌面上的现实问题。 这些模拟推演虽然有其局限性,但它们清晰地勾勒出了美方眼中的战时打击逻辑,以及我们必须正视的潜在风险。 兵棋推演里的“精确打击” 在美国智库的沙盘上,战争有一套冷酷的逻辑。 一旦冲突爆发,美军的B-52轰炸机将从关岛或日本的基地起飞,挂载远程巡航导弹,目标直指中国的舰队和海上补给线。 其核心思路是在源头上削弱跨海作战的能力。 因此,中国东部沿海的军事重镇将是风险最高的地带。 福建和广东等地,因其地理位置最接近台湾,部署的导弹阵地和海军基地,自然成为美方眼中需要“优先处理”的目标。这些设施是任何跨海行动的直接支撑点。 另一家美国智库兰德公司的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结论。他们认为,美国空军会首先设法摧毁中国的机场跑道和雷达站,目的是瘫痪我方空中支援力量,不让战机升空。 这种打击思路,无疑会将战火直接引向大陆沿海。 除了纯军事目标,重要的基础设施也是痛点。 像宁波舟山港这样世界级的航运枢纽,平时是经济命脉,战时则可能成为切断物流的关键节点。 一旦这些大型港口和机场遇袭,影响的将是整个国家的运转效率。 面对这种赤裸裸的威慑,坐以待毙从来不是选项。 我方外交部早已明确表态,谴责这些报告是公然的挑衅,重申主权问题不容侵犯。解放军也通过公布东风系列导弹的试射画面,展示了我们强大的远程反击能力。 在具体的反击策略上,一种强硬的思路是实施“不对称”打击。 既然美军依托其前沿基地发动攻击,那么这些基地本身就是我们最直接的目标。 通过导弹饱和攻击,瘫痪美军在日本和关岛的机场,可以有效限制其空中力量的出动。 我军的潜艇部队也可以前出,在美国航母战斗群的必经之路上设伏,用鱼雷和反舰导弹对其进行袭扰,打乱其作战部署。 同时,网络空间的对抗同样致命,通过网络攻击瘫痪对方的指挥和通信系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国的超音速导弹是反击武器库中的关键一环,其高速度和机动变轨能力,能够有效突破现有防御体系,对关岛甚至更远的目标构成威慑。 此外,在经济层面,中国也握有反制牌,例如在稀土等关键战略资源的出口上进行限制,可以直接打击美国高科技产业和军工复合体的供应链。 模拟之外的真正“危险区” 兵棋推演最大的问题,在于它无法真正计算战争的全部代价。 模拟中被当作“目标”的沿海大城市,如上海和广州,不仅是经济中心,更承载着千万级别的人口。任何军事行动波及这些区域,都将造成无法估量的人道主义灾难。 现代战争中,附带损伤的风险极高。 医院、学校这些本应是绝对安全区的场所,在远程打击和混乱的战局中,随时可能被波及。这种后果,是任何一份冰冷的报告都无法体现的。 CSIS的报告自身也承认,即便在美国“惨胜”的设定下,美军也会损失惨重,台湾经济将彻底崩溃,而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会因此受到严重动摇。 对于中国而言,任何形式的冲突都会对内部的稳定和发展构成巨大冲击。这是一场没有赢家的冲突。 这些推演的假设也存在巨大漏洞。 例如,它假定日本会毫无保留地全力配合美国,但现实中,日本的和平宪法对其军事行动有严格限制,政治决策远比模拟复杂。 同时,推演也可能低估了中国军事实力的发展速度,比如即将服役的轰-20隐身轰炸机,将彻底改变西太平洋的空中力量平衡。 归根结底,这些来自大洋彼岸的兵棋推演,与其说是“作战预案”,不如说是一种极限施压的心理战。 它们的目的在于制造焦虑,试图动摇我们捍卫国家核心利益的决心。 台湾问题是我国的内政,是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我们绝无可能退让。 有效的反击,不仅在于军事上的“你打一拳,我踢一脚”,更在于战略层面的定力。一方面,我们要扎实做好最坏的打算,加强本土防御体系,无论是加固地下工事,还是研发激光等新概念拦截武器,都要做到有备无患。 另一方面,民众也需要提高国防和应急意识,了解基本的疏散和自救知识。 但更重要的是,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看穿这些报告背后的恫吓意图。 真正的安全,不是靠赢得一场模拟战争,而是通过强大的综合国力、可靠的威慑能力以及灵活的外交手腕,去避免战争的发生。 让对手明白,任何军事冒险都将付出其无法承受的代价,这才是最根本的“反击”。 对话和沟通的大门始终敞开,但前提是互相尊重和平等相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