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咱辛苦一辈子,最后连自己的养老钱都不敢放心?”邻居王大爷边晒太阳边感叹。另一头,张阿姨气呼呼地回怼:“查!必须得查!谁动了我们的血汗钱,不能轻饶!”最近,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针对养老金使用的严查风暴,一纸审计报告把13个省份406亿多元被挪用、16省中介公司帮人骗保15年的内幕抖了出来。到底是谁在伸手?老百姓的钱还能不能安稳落袋?大家伙心里都打着鼓。 AI上岗,“薅羊毛”的日子到头了吗? 这两年啊,“科技反腐”成了新词儿。南京上线AI系统自动对比死亡名单和领钱名单,一个月就揪出37个疑点账户。“以前听说有些人去世家属还在偷偷领,现在可没那么容易蒙混过关啦。”横店群演张某私下聊起身边故事,还真有亲戚差点因为冒领被拉黑名单。 上海则更潮,每季度老人要用APP刷脸认证,不会操作的只能麻烦孩子帮忙。“我妈手机刚学会开机,就得刷脸认证,她急得团团转。”杭州社区志愿者李姐透露,有不少老人为了顺利拿到养老金,只好搬去和儿女同住。这技术进步是好,但也难免让部分老年人犯愁。 政策加码,“骗保党”还能嚣张多久? 过去,中介公司钻空子,把造假参保变成产业链,从2009年一路捞金至今。有网友吐槽:“只要给钱,啥材料都能搞定,这不是明晃晃抢国家的钱嘛!”审计署报告显示,这类操作已持续15年,让国家基金损失惨重。但如今好了,人社部牵头多部门联动,大数据、指纹、人脸识别齐上阵,一旦发现违规立马停发,还要罚2-5倍款项。如果情节严重,不仅进信用黑名单,以后贷款、坐高铁都受影响,更甚者最高可判七年刑期。据权威媒体报道,目前追回资金已达27亿元,可大窟窿还远未补平。 堵漏洞靠技术,也别忘了温度 杭州试点让退休人员查询养老金流向,看似方便,却难倒了一批不会用智能手机的老人。不少家庭干脆由年轻人代劳,但这样一来信息安全又成新焦虑。“八成人觉得APP方便,可真管不管用心里还是没底。”编辑走访发现,有些社区自发成立监督小组,像成都那位刘奶奶带队半年抓出三个家族式骗保团伙。这说明基层力量不可小觑,比冰冷的数据更接地气的是群众雪亮的眼睛。 现实中,也有人因刷脸失败半年拿不到生活费,无奈求助于子女或邻居。这事搁谁身上都是糟心事。瑞典曾因推行面部识别引发老龄群体抗议,我们是不是也该思考,在追求效率与便捷时,是不是应该给每位老人留条“人工通道”?本地社工陈师傅坦言:“机器再聪明,也替代不了人与人的信任。” 追回来的钱怎么花?缺口怎么补? 话说回来,即使追回27亿,相较于414亿的大缺口依然杯水车薪。有读者留言调侃:“咱这追债速度,要赶上‘双11’快递才行!”但话糙理不糙——这么大的资金漏洞,到底靠什么才能彻底堵死?专家分析认为,仅靠技术手段和惩戒措施恐怕还远远不够,各地数据壁垒尚未完全打通,跨省协作依旧困难重重。一些地方监管松懈,中介造假现象仍有发生。今年审计署表态将继续加大排查力度,不过具体效果如何,还需时间检验。 全民参与,共筑养老防火墙 值得欣慰的是,这次风波激活了社会各界共治意识。不少年轻人在网上支招,比如建议父母设立联名账户共同监督;更多城市尝试 #热点观察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