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一个人对待家人不耐烦,对待外人又很和善,是因为这三个原因
  • 意昂体育
新闻动态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如果一个人对待家人不耐烦,对待外人又很和善,是因为这三个原因

发布日期:2025-07-17 14:06 点击次数:136

我们身边有这样一些人:

他们在外谦卑有礼,温和友善;

回家面对家人时,却会表现出不耐烦的神色。

这种家里家外判若两人的态度,有时会让家人误会伤心,以为是不爱的表现。

其实不然,这种行为恰恰是因为爱。

由于爱才信赖,有了信赖,才会放心在家人面前展现真实的自己。

有句话说:

“家是人们最安全的避风港,是人们最温馨的港湾,是人们可以肆意妄为的地方。”

所以在他们闹情绪的表象下,往往隐藏着一些深层次的因素。

在外耗尽能量维护形象,

回家已无力维持

德国社会学家格奥尔格·齐美尔说:

“每个人都需要在不同场合佩戴不同的‘社会面具’”。

在社交场合中,人们为了塑造良好形象,会尽量收敛情绪,谨慎言行,用和善可亲的“面具”伪装自己。

以期获得别人认可,留下好印象,可这样的行为却会耗费个人自控力。

《人格研究》这本书里讲,通过研究证实,刻意控制自己需要某种能量。

研究者指出,人们进行自我控制时所要的能量,在运用的过程中会被损耗,需要休整一段时间才能恢复。

这样看来,我爸的某些行为就有迹可循了。

我爸是销售员,每天在外会与不同的人交流沟通,整天都要保持亲和的态度与人相处。

记得有一回,他约了几个顾客到家里来商谈业务,足足谈了三小时,他先给人介绍产品,完了后就和人聊天。

他说话诙谐幽默,金句频出,常常令人捧腹大笑。

洽谈期间,说笑声从未停歇,直聊到宾主尽兴才罢休。

顾客走时,我爸还高高兴兴地把人送上车,看着人走了才回来。

刚进家门就收敛了所有情绪,神情淡漠地靠坐在沙发上沉思。

正巧此刻我妈回来了,她进屋看到我爸在家,就惊讶地问我爸:

“咦?你今天没上班吗?”

就这么平常的一句问话,便引爆了我爸的负面情绪。

他怒火冲天地咆哮道:

“人在家就不能上班吗?我上没上班,是不是还要给你打报告?”

我妈被吼得莫名其妙,眼看就要发火,我赶忙把事情的来龙去脉给她讲清楚,这才避免了一场无谓的争吵。

我爸这情绪失控的状态,显然是自制力耗尽所致。

事后我爸也说,他本无意发火,但不知为何,在那一瞬间,情绪突然就爆发了。

有些人把坏脾气留给家人,并非是对家人不满,而是在外社交时已把自制力耗尽,回到家就没有多余的精力控制情绪了。

可由于自制力处于隐形状态,要是自己不说,别人根本看不出来,家人难免会在此时触霉头。

其实,我们在外社交时不必太过费力,太过面面俱到。

无论你做得多完美,多无懈可击,依然会有人对你不满,挑你的刺。

唯有家人才会毫无怨言地接纳我们。

与其费力与外人周旋,不如多留点力气陪伴家人。

对家人期待过高不被满足,

导致失望愤怒

克里斯多福·孟在《亲密关系》中说:

“期望的目的是让需求得到满足。”

人人都有需求并期盼着能够得到满足,当需求不被满足时,失望就会随之而来。

在家庭中尤其是夫妻之间,总以为对方是自己最亲的人,就下意识地断定对方应该了解并满足自己。

有那么一次,我老公要去外地出差,刚听说他要出门,我就默默在心里期盼着他给我带礼物回来。

我理所当然地以为,他应该知道我的想法,于是便心安理得地坐等惊喜。

老公回来刚进家门,我便笑脸相迎,迫不及待向他讨要礼物。

他茫然又错愕地说道:

“你没跟我说要带礼物啊!”

正所谓:

期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

我大失所望,怒火瞬间涌上心头,对着他劈头盖脸就是一通骂。

待我骂完后,他才委屈地说:

“你有需求又不明说,我又没和你共用一个脑袋,哪能知道你的想法?”

正对他怒目而视的我听了这话,仿若醍醐灌顶。

这才意识到,从始至终,我都只是一厢情愿地独自期盼,从未给老公吐露过一点心声。

却妄想着老公拥有读心术,能自动提取我的需求,期待落空反怪老公不懂察言观色,对他发脾气。

而对外人我心里就会有“别人没责任满足我”的设想。

不抱期望便没失望,进而也就不会生气,态度自然和善。

原来我们有时对家人态度差,不是不爱,而是因为自己的高期待没被满足所致。

杨绛先生曾说过:

“其实,折磨你的从来不是任何人的绝情,而是你一直心存幻想的期待。”

不论再亲密的人,再亲近的关系,大家都是彼此独立的个体。

没有谁能真正融入他人的心里,去洞察他的思想和期望。

重点还是取决于我们自己怎么想,只要自己不对别人抱有幻想和期待,也就不会有随之而来的失望愤怒。

如果希望家人能满足自己的需求,大可主动开口,坦率表达自己的需要。

如此,那些无端的争执和误解势必会大大减少。

家人没有清晰的边界意识,

导致抵触心理

作家周国平说:

“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后界限,而一切麻烦和冲突都源于想要突破这界限。”

在《边界感》一书中有讲:

对自己或他人的界限意识被称作边界感。

拥有边界感就是与他人相处时,在中间画一条界限。

拥有强边界感的人,不会过分干涉他人的生活;

而边界感弱的人,行事往往没分寸,不停侵犯别人的空间。

在家庭生活中,有的长辈就时常把握不好与晚辈相处的尺度,总是以关心为由,侵犯他人的边界而不自知。

我老公的大侄女媛媛,从小由我公婆也就是她爷爷奶奶带大。

因此媛媛和两位老人感情深厚,常常在工作之余回来看望二老。

前段时间,媛媛与自己交往几年的男友分手了,两老知道后焦躁不安,生怕快30岁的媛媛嫁不出去,成了老姑娘。

于是媛媛每次回来,我婆婆都会询问她的近况:

问她最近工作还顺利吗?有人追求你吗?你有看上的吗?

女人过了30就不值钱了,趁早赶快找一个恰当的嫁了。

媛媛明显很排斥聊此类话题,但碍于祖孙情份,还是耐着性子给老人讲明,自己现在一个人过得还不错,暂时不考虑恋爱结婚。

可老人完全听不进,每次闲聊依然会重复这些话题。

有一次,媛媛实在不耐烦再听这些,就没忍住顶撞了她几句。

我婆婆便难过地说:

“我那么辛苦把你拉扯大,如今和我说几句话都不耐烦,你还有没有点良心!”

我在旁边听得是哭笑不得,也不好说什么。

这件事本就没有对错,老人虽没有边界意识,总爱问些冒昧的问题,但也确时是源于关心。

而媛媛不过是边界遭到侵犯的本能反应,与是否有良心,没有一点关系。

媛媛看奶奶如此伤心,也知道到自己的语气有些重。

便立马给奶奶道歉解释:

“我不是不耐烦和您说话,只是不想回答您问的一些比较私人的问题。”

老人听后回道:

“我还不是因为担心你、替你着急吗?不识好人心!”

媛媛只是一笑而过没再搭话。

从此后,老人若是再提起这类话题,媛媛要么避而不答,要么找借口急忙离开。

由此可见,有些人对家人不耐烦,并不是没感情,而是边界被侵犯,所引起的抵触情绪罢了。

一个拥有边界感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多半会比较受欢迎。

没有谁会喜欢没有边界感的人,每个人都有不想让人知道的秘密和隐私。

而这样的隐私一旦被人毫无顾忌的试探,就会本能地进入警戒状态,对试探的人产生敌意。

所以,要想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边界感少不了。

家人之间相处尤其需要边界感,不然有谁能忍受,自己每天面对一个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

但如果遇到这样的家人,我们可以好好和他沟通,表明自己的态度。

切忌对家人发脾气,既伤感情还解决不了问题。

杨绛先生说:

“幸福的家庭,少责怪、多包容,少讲理、多讲爱、少埋怨、多感恩。

把最好的脾气留给最亲的人,家才是最终的归宿,家人才是永远的依靠。”

家是我们的港湾,家人是我们最坚实的后盾,与家人相处时多点耐心,少点抱怨。

遇事多沟通,多体谅,多换位思考,不做情绪的奴隶,才会使港湾更温馨,后盾更稳固。

作者 | 紫翘·河水清清,喜欢看书写作自主学习。

------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