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天,一座城市被炸成六成废墟,至少两万人倒在泥泞里,只剩下不到五百名居民苦苦守着家门口。这是巴赫穆特的现实,也是瓦格纳的代价。更戏剧的是,在这场血与火之后,一个从菜馆老板做起的人,敢在镜头前骂遍上层,几周后又带兵“正义行军”,再过两个月,飞机化作火球坠落。问题来了:他到底是搅局者,还是照妖镜? 一派说他是看清了战场不公、替底层喊话的“硬茬”,敢顶着风说真话;另一派说他只是权力游戏的玩家,前期靠国家合同发财,后期翻脸又想拿枪敲门。争议越吵越大,真正的爆点却是他那段火遍俄网的视频,骂精英子女躲在夜店,而乡下孩子成了“锌棺里的名字”。他点名官僚耍花活,弹药卡脖子,可这只是导火索,后面还藏着更狠的戏。 把时间拨回九十年代初,苏联刚垮,经济像翻倒的抽屉,东西撒了一地。叶夫根尼·普里戈任抓住缝隙,先是做超市股份,又尝试赌场。1995年生意下滑,他改开餐馆,先有“老海关”,1997年又搞出一艘浮动餐厅“新岛屿”,砸下约四十万美元装修。路子越走越宽,2001年他为普京和法国总统希拉克摆过席,2002年轮到美国总统布什,2003年普京生日也在他这儿庆祝。自此“普京厨师”的称号贴上身,他的康科德公司拿下克里姆林宫餐饮合同,还把饭菜送进学校和军队,光军队合同到2012年就值十二亿美元。 但“高光”背后不干净。2019年莫斯科曾发生学校食物中毒,学生得痢疾,闹大了。2022年他还被反腐组织评为年度“腐败人物”。生意不只在厨房,他2014年资助“互联网研究机构”,在圣彼得堡设点,团队发帖带节奏,被指干预2016年美国大选,因此遭到美国制裁。后来他自己认了这事。同年左右,他又做起私人武装的生意——瓦格纳登场,先在克里米亚露面,2015年去叙利亚撑政府军,2018年哈沙姆一战伤亡惨,三百多人死伤。非洲是另一块大棋盘,从2018年起,中非、马里、利比亚都有他们的影子,给安全服务,换资源矿权。同年,三名去中非调查瓦格纳的俄罗斯记者被杀,遗体被丢在公路边。那时他坐拥私人飞机、游艇,2018年还买了巴西产Legacy 600喷气机。 表面看,2022年2月战事升级后,瓦格纳迎来“用武之地”。他亲自去监狱招人,开出“上战场换自由”的条件,一口气拉来约五万人,常规兵有三万五千。4月起,瓦格纳在顿巴斯连轴转,消耗极大。到了巴赫穆特,战火像老式齿轮,咬住就不松口:2022年5月开打,8月瓦格纳成主攻,11月战况像一战的壕沟,肉磨得生疼。2023年1月拿下索莱达尔,3月打到河边,5月20日宣布占领巴赫穆特,整整224天。付出的价格清清楚楚:瓦格纳死了两万多,一半是从监狱来的;乌克兰方面也重伤亡,阵亡约一万二,失踪约一万五。城里六成都被打烂,平民二百多死、五百伤,留下的居民还不到五百人。 胜利的布告贴出去了,镜头一转,他开始在公开视频里开怼。他说上层孩子在莫斯科夜店搂人喝酒,前线的小兵多来自穷乡僻壤,父母在地里干活,本该回家帮忙的儿子却回不来了,只剩一纸通知和一口锌棺。他点名承认,确实也有极少数“例外”,比如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的儿子在瓦格纳当过半年炮兵,卡德罗夫的孩子们也去了前线。但大多数精英子女离战场十万八千里,社交媒体上日子过得像涂满了奶油。他警告,这种撕裂早晚要出事,不是一两千人上街,是成千上万,历史的影子像1917年那样压过来。 火药味不只在话里,也在供给里。他抱怨弹药不够,5月2日说每天要三百吨,不给就撤。5月7日补给恢复,他才继续推进。期间还有更扎心的细节:比如有部队在侧翼撤退,留下瓦格纳去填坑;比如有人整天要统一告示牌、彩打报告、万事上视频,而前线泥里水里要的是炮弹不是PPT。有人说这只是“军中日常”,但战场上的“日常”,往往是士兵命。外部的火更猛:白烟铺地的磷弹画面在战场出现,乌克兰指责俄方使用。俄军火炮比对方有五比一的优势,北约评估每天伤亡可能达一千五百。短暂的平静只是错觉,暗流越积越厚。也有反对声音跳出来:有人说他把矛头对准军方,是给自己失利找借口;也有人认为他动员囚犯,是拿底层当消耗品。看起来像是“讲真话”,也像是在真空里放烟雾。 转折来得很快。6月10日,国防部要求所有雇佣兵签正规合同,等于把瓦格纳“拆骨入编”。两周后,6月23日深夜,他亮出最冒险的牌——“正义行军”。瓦格纳部队从乌克兰边境拐入俄罗斯,占了罗斯托夫的军事指挥部,一路北上到沃罗涅日,矛头直指莫斯科。他喊的目标很清楚,要撤下绍伊古和格拉西莫夫。6月24日,普京在电视讲话里定性为“叛乱”,首都周边戒备拉满。瓦格纳车队距离莫斯科只剩两百公里,白俄罗斯总统出面调停,火候到点,他按下停止键,部队掉头撤回。一天翻天覆地,结果却像一把刹车踩在悬崖边。战损数字也冷冰冰:有十三名俄军、两名瓦格纳战士死亡,多架直升机被击落。前文所有伏笔——对军方的怨、对不公的恨、对资源的争,瞬间点燃并撞在一起。 风似乎停了。他去了白俄罗斯“避一避”,瓦格纳有人转入正规军,牌桌看起来重新洗过。但真正的低潮压在两个月后。8月23日,他的Legacy 600从莫斯科飞圣彼得堡,爬到三万英尺,雷达一闪而灭,坠在特维尔地区乡间,火球升腾,碎片散落近三公里,机上十人无人生还,其中包括他和瓦格纳另一位头目乌特金。调查方随后用DNA确认身份。10月5日,普京提到现场发现手榴弹碎片,暗示乘客可能饮酒或用药;与此同时,西方情报圈则有人放话,怀疑高层人物下手在机上安置炸药。8月29日,他的葬礼低调举行。 表面上,叛乱按下暂停,组织松散重组,局势回到了“可控”。可暗藏的风险并没走远。非洲方向,俄罗斯的“雇佣军+资源”模式还在运转,只是换了操盘手;欧洲战场,消耗仍在,社会裂痕无处不在:一边是城市夜色,一边是战场泥水。新的障碍接踵而至:合同整合拖拉、战地人心涣散、海外业务需要“重新挂牌”。分歧反而更深了——有人觉得他死了,一个时代结束;也有人认为模式比人更硬,还会在别处“长出来”。站在中国读者视角,这些变化不是远方的故事。非洲是我们企业出海的重要目的地,当地安全架构换个壳继续运转,就可能改变项目的风险评估;大宗商品价格、粮食航运、地缘走廊,也会被这类“看似平息”的冲突牵动。 直说了吧,把他奉成“替天行道”的英雄,不太像回事。他怒斥精英躲在夜店,可他早年也是靠国家大单起家,把军队、学校饭碗握在手里;他说底层在流血,可招来五万名囚犯上前线的,又正是他;他骂官僚形式主义,可在网络操盘、干预舆论上,他也没少出手。矛盾就在这:一边批判体系,一边吃体系的红利。要夸也能夸,口条顺、动作快、懂得借势;可这“夸奖”更像提醒——当“真话”和“利益”绑在一起,真话就变得很贵。至于谁买单,前线的锌棺已经回答了。 到底该赞成“只要能打赢就行,过程别管”,还是认同“公平正义比胜负更重要”?前者会说战争无情只能讲效率,后者会问为什么总是穷人家的孩子在扛。如果你是前线家属,你选哪一个;如果你是夜店里举杯的人,你又选哪一个?欢迎把你的答案留在评论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