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阅兵中,装备方队逐一亮相,让人眼花缭乱,最终出场的并非外界预料中的新型装备,而是拥有数十年历史、发展悠久的东风-5C液体洲际导弹。作为“阅兵常客”,东风-5C战略核导弹能够稳坐最后一棒,在众多新锐武器中脱颖而出,引发热议。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款老牌“常客”能够成为压轴登场的主角呢? 据新华社报道,3日早晨,核导弹第二方队驶过天安门广场,接受了庄严的检阅。12辆大型导弹运输车载着“东风-5C”液体洲际战略核导弹浩浩荡荡地亮相。作为装备方队的压轴出场队伍,大家不禁想知道它为什么能担任最后的“重头戏”。其实只要看看官方的介绍,就能明白其中的关键——那16个字:“打击范围覆盖全球”,再加上“以武止戈、砥定乾坤”。 虽然没有直接说明东风-5C核导弹的具体性能,但那16个字其实已经说得很清楚啦。要知道,在全球核大国里面,能靠陆基导弹实现全球打击的可不多,实话说也就美俄和如今的咱们中国。东风-5刚问世时,射程虽然达到洲际水平,但离真正覆盖全球还有点差距。现在实现全球覆盖,说明我们核力量的飞跃式提升,真的是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说到“能打全球”,在那些拥有核武的大国里,这其实也算是基�基础装备,要是真能打得准、不被拦住才算是真正的威慑力。东风-5C的宣传就写着“以武止戈、砥定乾坤”,这就说明我们已经达到了这个目标。而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技术,正是分导式多弹头技术。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东风-5C能携带10个分导式核弹头,这些弹头在飞行的最后阶段可以自主调整轨迹,也就是自主变轨,这样一来,对手就很难轻易拦截。这就像从同一发炮里射出的炮弹,结果却能打中不同的目标一样。这种变轨的能力,加上弹头后段的超高速度,能够穿透现代的反导体系,让敌方的拦截几乎毫无门路。因此,东风-5C的出现,等于直接撕碎了依赖“反导体系防核威慑”的设想,大大提升了中国战略反击的可靠性,自然也增强了威慑力啊,也算是达到了“以武止戈、砥定乾坤”的境界。 也许会有人觉得,现在都用固体燃料了,东风-5C为什么还坚持用“落后的液体燃料”呢?很多人觉得固体燃料导弹能机动发射,准备时间更快,生存能力也更强,整体比液体燃料导弹更先进一些,但实际上情况没那么简单。 其实,东风-5C选择液体燃料,主要还是为了射程考虑。现在技术条件有限,液体燃料的能量密度依然比固体燃料高一些。这就意味着在相同体积下,装液体燃料的洲际导弹能够飞得更远,载荷也能更大些。 有人说液体燃料的加注速度慢,容易提前受到攻击,可别忘了一个重点:东风-5C部署在固定的发射井里,这些发射井,都经过抗核打击加固,抗损伤能力强得很,而且大部分都在我国内陆地区。真要打仗时,敌人要深入我国内阵地,想精准摧毁那些发射井,难度大到几乎没有哪个国家能实现。 东风-5C作为最后的底牌,主要是因为它在我国“三位一体”核力量中还没有替代品,堪称压舱石。它与东风-61和东风-41的组合,就像是“堡垒和游击队员”的互补。东风-41通过机动部署,具备隐蔽和突袭的能力,而东风-5C则依靠固定发射井的稳定性和大当量弹头,扛在关键时刻能顶上的任务。在核威慑的思路里,“看得见但打不碎”的力量,比起“找不到”的力量,更能起到震慑效果。 还有一件事不能忽略,那就是东风-5C作为研发了好些年的洲际导弹,其技术水平和可靠性,甭管新装备还是老字号,都难以匹敌。从1980年东风-5原型弹首次彻底试射成功,到现在发展成东风-5系列导弹,东风-5C的出现,证明这款导弹的核心技术经过了多年的实战化检验和不断改良,早就达到了“随时待命,打起来稳赢”的水平。 觉得“老装备就应该被新装备取代”这些声音,其实是没搞懂战略威慑的真谛:在全球战略核威慑当中,稳定性可是关键因素,就像美国的民兵洲际导弹,不也服役了好几十年,还在不断改进和升级。东风-5C出现,说明“老兵”早就焕发出新活力,有了新的突破,像这样的装备就更能应对突发状况,也更能守护世界和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