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她不是爬了山,也不是去跑步竞速,只是在家做了顿饭,收拾完阳台,晕倒在沙发上——等家人发现送到医院,已经是热射病晚期,抢救不到12小时,心跳停止。 热射病,就是这么快。没有任何时间让你反应,也不讲情面,哪怕你年轻、身体好,只要环境条件凑齐,它就能把你一口吞下。 我近几年接诊的热射病病例越来越多,尤其在每年七八月,几乎每个急诊医生都会迎来几个高热不退、意识不清的病人。不是运动员,不是户外工人,而是普通人,在家、在车里、在办公室,甚至在医院走廊里都能突然倒下。热射病不是中暑的升级版,是另外一种量级的生死线。 中暑只是一个统称,从轻微的热痉挛、热衰竭到最严重的热射病,跨度非常大。 真正让人命悬一线的,是热射病——当体温超过40℃,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器官开始“一起罢工”,死亡率可以达到50%以上。注意,不是重症监护室50%,是整体发病人群50%。 最怕的,是你根本没意识到自己快中暑了。 我们一直以为中暑就该是大汗淋漓、头晕恶心,但很多热射病患者在发作前已经出不了汗了。身体温控机制彻底崩溃,就像一台发动机没了冷却系统,还在满负荷运转,最后只能烧毁报废。 我还记得去年夏天,一个三十多岁的办公室职员,午休时在空调坏了的办公室睡着了,醒来后人已经迷糊,说不出话,体温41℃,送到医院时,肝肾功能全线紊乱,肌酸激酶爆表,全身像煮熟了一样软塌塌,抢救了三天,还是没救回来。 我们医生之间常说:“热射病不是抢救,是拼命。”拼的是时间,拼的是设备,拼的是你有没有早一分钟送来。 高温不是闹着玩的。像河南、河北、安徽这些地带,夏季地表温度能轻松飙到60℃以上。尤其是闷热无风的天气,空气像被盖了一层保鲜膜一样,热量出不去,身体也没办法通过出汗散热。再加上湿度高,汗水蒸发不出去,等于防线全被突破。 很多人会说,“我都喝了很多水啊,怎么还会中暑?”光喝水不够。身体散热靠的是水+电解质的平衡,尤其是钠离子、钾离子。 如果你一直喝白水却不补充盐分,反而加速电解质流失,会导致低钠血症,人会更虚、更容易晕倒。真正有效的补水,是含有适量电解质的饮品,不是一口气灌一升纯净水。 还有一个常被忽视的点,是药物影响。像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抗胆碱药等,都可能削弱身体的散热能力。有些老年人本身在吃这些药,再身处高温环境,就像是被剥夺了“降温按钮”。他们可能坐着坐着就中暑了,没有任何剧烈活动,甚至没有出门。 有时候患者家属会问:“那她之前不是还好好的吗?怎么一下子就……”其实热射病发作前几个小时,很多人会有精神状态变化,比如说话含糊、注意力涣散、走路不稳。 这些变化非常容易被误以为是低血糖、没睡好、或者情绪问题。如果这个时候没引起重视,接下来可能就是昏迷、抽搐、甚至心跳骤停。 热射病不是热得难受,是热到死。 你以为的“抗热体质”,可能只是运气还没用完。很多年轻人觉得自己能熬,拼命运动、晒太阳、不开空调睡觉,觉得“流汗就是排毒”,其实是在拿生命和高温对赌。 我见过一个送来的男生,健身教练,身体素质非常好。那天他在户外带课,连续晒了两个小时,没觉得不舒服,反而说“今天状态挺好”。 结果回到家洗完澡突然晕倒,送来时体温已经42℃,全身肌肉溶解,尿液像酱油一样黑——典型的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幸好抢救及时,做了血液透析才拉了回来。 热射病的治疗,拼的不是药,是时间。每耽误1小时,死亡风险就蹭蹭往上跳。现场降温是第一步,冰袋、湿毛巾、酒精擦拭、风扇直吹,能用的都用上,目标是把体温在30分钟内降到39℃以下。 但很多人连基本的降温常识都没有。 还有人说“捂一捂出汗就好了”,这是非常危险的。高热的时候还盖毛巾、喝热水,等于在给火上浇油。 高温天,空调不是奢侈,是生命线。尤其是老人,他们常常舍不得开空调,这时候家人一定要劝,甚至直接帮他们设好温度。空调不需要太低,26℃左右,通风良好即可。屋里有风,身体才有机会散热。 在车里开空调也不能掉以轻心。有些人喜欢停车开空调睡觉,结果一觉醒不过来。除了高温,还有一个大风险是密闭空间里的二氧化碳积聚,或者发动机排气倒灌,都会出问题。 高温天的作息和饮食,也得跟着调。别硬撑着中午出门办事,能上午干的别拖到下午。吃饭尽量清淡一点,别吃太油太咸的东西。多吃些含钾的水果,比如香蕉、橙子、西瓜,帮助调节电解质平衡。 还有一点也特别重要,不要以为只有白天才会中暑。很多热射病其实发生在晚上,尤其是没有空调的老旧小区,室内温度可能比外面还高。晚上睡觉记得保持通风,有条件的一定要开空调或风扇。 高温不是病,却能杀人。 它没有预警,不分年龄职业,不挑体质底子。你只要给了它合适的环境,它就敢拿命来换。我们不能靠经验对抗高温,要靠知识、靠警觉。 #盛夏健康季# 如果你发现自己或者身边的人出现以下这些情况:体温突然升高、皮肤干热无汗、意识模糊、说话含糊、行为异常,哪怕只是其中一点,也要立刻采取降温措施并尽快送医。千万不要等它“自然退烧”,热射病不会自己退场。 最后提醒一句,每年高温天,都是身体最容易出问题的时候,尤其是对老人、孩子、慢病患者来说。别把耐热当本事,也别把空调当浪费——命,是最贵的东西。 中暑不是小事,热射病更不是“拖一会儿就好”的事。 别等身体给你“最后通牒”才后悔。 参考文献:[1]王慧,张伟,刘芳,等.热射病的临床特征与救治进展[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3,32(4):456-459.[2]李娜,赵志强.高温环境下中暑的预防与处理[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2,42(12):987-990.[3]陈晓东,王丽.高温作业人员中暑的流行病学分析与防护策略[J].职业与健康,2024,40(5):632-635.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